人文立身 商亦载道|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回望3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企业家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家也在优胜劣汰。优在什么地方,劣在什么地方?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有些企业家的人文素养不够。这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又面临了一道坎,客观的坎就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参与世界的竞争,主观上的坎就是当自己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下一步走向哪里?最初我所追求的是企业创建、企业发展、企业壮大,现在基本上走上了正轨,正在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这是外在的东西。内在的东西是应该追求什么?一个企业、一个人的事业要永续,关键是企业家的人文素养。
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这三个学说体系构成了中国深层文化、生命伦理的基本维度。
儒家:仁义之道在忠孝 儒家的核心就是“仁”和“义”,“仁”是孔子提出的,孟子强调“义”。所有这些理念都是以忠孝为根本的,《论语·学而》就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是孔老夫子给我们束缚吗?不是,它是一种归纳。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父母迎接我们,和他们有血缘关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带大,然后才有一个身体的基础。母亲又是第一个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有了精神的基础,这才到学校去接受社会的教育,从一个家庭的人变成社会的人。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这个对自己有这么大恩典的人都不孝,能对朋友忠吗?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能善待自己的员工吗?一个员工在企业表现得很好,完全听从指挥,献计献策,不辞劳苦,回家却对父母不好,那只能说明在你面前表现是一时的。到了关键时刻,他如何对待他的妈妈,就会如何对待你,甚至更差。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在中国的语言里,是把contry和family两个词合在一起称为国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中,都没有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国”和“家”。这是中国的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的底层,国家是个人和家庭的延伸。
作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员之一,它的儿女在考虑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个人的追求和整个国家的追求融为一体。你既然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你的事业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呢?既追求物质,不追求物质是不对的,那是苦行僧,没有物质不能生存。企业不盈利,不能可持续发展;但是更要追求精神的提升,这在于完善自己、管好家庭、影响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在修齐治平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己的幸福。
佛教的四谛和四报恩 佛教讲究因缘,它有苦、集、灭、道四谛,佛教更强调对精神解脱的追求。但佛家的解脱不是一切皆空,它是“真空妙有”,在“真空妙有”当中寻求一个真道。那就是当我们说一个事物的时候,它真的本身没有自性,都在变动当中,都是别的因缘决定的,这是妙有。既有妙有又有假名,我取其中道,既空亦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悟到这一地步了,你就快解脱了。
另外,人要报四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佛恩。佛代表一切前人的智慧,以我来说,我始终认为属于我个人的东西很少很少。识字都不是我自己识的,是父母和老师教的;我知道直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也是老师的老师教的,最后追溯到阿基米德那里了。所谓人生难得,要感国土恩、感众生恩,感佛恩,佛是集中了各种智慧,自己觉得都不行,但是都有可吸取的,于是他悟道了,有他自己的功劳,也有前人(众生)的功劳。
佛陀以后又有几大弟子,《大藏经》不但有经还有论集合部,论是后学所写的,我们中国的佛学大德为中国的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感佛恩就是感前人的智慧之恩。一个人有了四报恩的思想,就是比孝又放大和提高了。
人生难得幸福。佛经说,我没有坠入到畜生殿,就是万幸。既得万幸,则思报恩之心。
道家:长生久视,顺其自然 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追求的是修身养性,长生久视。儒家重视伦理,重视如何治理当代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标准;佛家讲究心,如何将世俗的杂染去掉,如何悟出人生、大自然的规律。原来一切都无固定,财富也不是固定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不要执着,要拿得起放得下。
道呢?道就是人和自然一体,顺其自然,求得长生久视。
儒释道三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首先,三教都追求和合。佛教明确有“六和”,这里面最重要的“和”,我认为是一个人身与心的和,我和他人之和,人和自然的和,还有今天和明天之和。其次,对于物质和精神,三教都是并重,就在佛所说的经里面有很多,并不是拒绝物质。维摩诘说佛本身就是大财树。所以唐代的诗人王维,他自己起字就是摩诘,因此他的诗里面就带着佛意。最后,三教都是讲道德的,不做赘述。
中国文化的四重误解
从19世纪末开始,我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误解来自中央帝国被坚船利炮打破了以后,中国几经灭亡,于是爱国的志士们就认为毛病出在自己的文化上,就开始批判自己的传统,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对儒释道的误解,认为儒家只讲义不讲利。这都是断章取义,没有看通全局,要知道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就是当时著名的大商人,但他取之有道。宋代最著名的永嘉学派就讲利义兼顾。为什么现在的温州人这么会做生意,就是因为宋代以来,在那里的儒家学派分支永嘉学派的影响。
第二个误解,是最受诟病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秩序。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层级,13亿人总得有人拍板,出去10万兵总得有人指挥。但儒家的君臣父子之间是相通的,做好了你可以上升的,这就是科举。
第三个误解是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在特定环境、特定社会的特定说法。天理也要,人欲也要,但要让天理来制约人欲不能太膨胀,不能太兽性化,应该是人化。
第四是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认为佛教迷信,四大皆空是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佛教有出世的一面,它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也有人认为道家迷信,装神弄鬼,人都成神仙,这都是误解。他们有消极的一面,包括儒家,但不能因此而毁了全局。
知行合一,面对身心、我他、人天、今天和明天
那么,怎样加强人文修养?
第一是学习,学习儒释道,但是不用太深,读一点普及性的东西就可以了,这里不作赘述。
第二要反思。反思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的资产三个亿,再过几年变三十个亿,再过几年变三百个亿,但三千亿又如何?你的精神呢?心灵呢?你和社会的关系呢?财富后面加零是数字的变化,不是心灵的变化。但有钱才能做好事,回馈社会,没钱还要向社会索取。
世上什么最宝贵?核心的问题就是我说的四个关系:身心、我他、人天、今天和明天。同时提议企业家学佛,拜佛;学道,拜道;学儒家,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行动当中体现道德,首先是管理企业。到底单纯用“法”来管,还是“德”和“法”结合起来管呢?要关心员工同时要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真正做到四报恩。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和子贡说得很清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你有了过错,都看得很清楚,谁心里都有一杆秤,改了,人皆仰之,人皆见之换成了仰之。
第三是要教育团队。一个企业可能有几十、上百、甚上万员工,不能一把抓,需要有骨干队伍。一个企业如果有总人数的1%是你的骨干,跟你的理念相同,你就稳坐泰山了。企业家要学会渗透,不要说社论,也不要讲中央文件,也不要讲大课。在民众这个层次上,百年来我们的传统几乎丧之殆尽。进入花花世界,马上头晕耳眩的,要慢慢来。
行动的关键是一个“爱”字。孔子说的是“泛爱众而亲仁”,自己要去亲近那些有爱心的人。企业家人文修养高,企业充满了人文气氛,企业家和员工成为一体—这个“一体”还是有头、有胸、有臂的,是有层级的,和而不同的。
企业里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情,“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即团结,比即拉帮结派)。所有人都团结起来而不是小帮小派。如果做到这两点,何愁企业不能兴旺?何愁企业不能永续呢?
[本文根据许嘉璐教授2009年10月17日在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编者作了部分修订。]
释义:什么是人文和文化
什么叫人文?简单说其实就是文化。
《周易·贲卦》的彖辞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这个话如何解释呢?中国人的“人文”是在观察自然和观察人自身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靠先知传达的。
晋代的玄学家王弼解释说,“人之文”也就是客观上出现的事物,要处理它不是靠武力(编者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到唐代,孔颖达注《周易》时说,人文就是“诗、书、礼、乐之谓”。孔颖达是结合时代的理解,《周易》成出的时候还没有诗、书、礼、乐,但是应该说孔颖达说的大体不差,“化成天下”就是教化天下。
唐代翻译佛经的沙门释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男女、君臣、父子、尊卑、上下,谓之人文也。”人文也就是社会秩序,综合起来就是今天所说的文化。
按照文艺复兴以后所形成的理念,人们把原来混沌的科学细化,开始出现分科。人文就成了与医学、化学、天文学相对立的一个总的学科,叫人文学科。今天我们国家就称其为人文社会科学。可是哲学本身也是人学,也是人文科学,因为它特性突出,于是又称社会科学和哲学,这三个概念是互相交叉、重叠的。
文化的定义很多。我认为,所有人类创造的成果,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总称就是文化。狭义的文化专门指精神的产物,所以又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什么都是文化,但不能成为“文化是个框,什么都往里装”。为了认清它,可以把文化分为三层次。表层的就是物质文化,是指借着物质而体现一种观念、理念。比如服饰,一件衣服在那里不是文化,我选择什么样的衣服,上衣、下衣,我的面色、气色穿哪件衣服最合适,这体现我的文化。换句话说,表层文化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体现的。
中层文化,有人称之为制度文化、艺术文化,这些都不准确。中层文化指的是法律、制度、宗教艺术等等,还有风俗习惯、礼仪习惯,这些东西是一种规范。我们的整体制度、制定的法律都是一种约束、一种规范。
底层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或者叫哲学文化,那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约束,它的理念是摸不到、看不见的,只能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学习才能感受到。这三层不是绝缘的,常常有边界模糊。同时,表层和中层受到底层的制约,表层、中层慢慢渗透要影响到底层,逐层地影响。
许嘉璐
中国当代训诂学家、语言学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第十、十一届民进中央主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9年7月起,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首任理事长。
转载本站文章《人文立身 商亦载道|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ultural/7173.html
延伸阅读:
- 儒与吏:出身不同的两类“干部 ”|中欧商业评论
- 罗马帝国衰亡叙事|中欧商业评论
- 王永庆的精神遗产|中欧商业评论
- 大爱无疆—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欧商业评
- 传统家族管理文化之今用|中欧商业评论
- 先秦诸子的“救市”之争|中欧商业评论
- 中国古代游民社会真相|中欧商业评论
- 守望文化复苏|中欧商业评论
- 改革需要新的历史观|中欧商业评论
- 自愿还是自觉——再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改
- 血酬史观:中国历史的分析框架|中欧商业评论
- 公共性缺失的危机|中欧商业评论
- 权·钱·名——对社会价值观的一个观察|中欧商业评论
- 为世界输出核心价值|中欧商业评论
- 禅宗的境界|中欧商业评论
- 从现代的虚无中解脱|中欧商业评论
- 寻找失落的商业文明|中欧商业评论
- 醒来的是睡狮,还是睡美人?|中欧商业评论
- 穆藕初:科学管理之先行者|中欧商业评论
- 党派、帮会与生意人:虞洽卿在上海|中欧商业评论
- 『中国模式』的新挑战|中欧商业评论
- 范旭东:苍茫乱世的创业书生|中欧商业评论
- 辛亥百年与文明转型—姜义华专访|中欧商业评论
- 吴蕴初的“爱国营销”|中欧商业评论
- 两个巨人的平衡 — 中美关系潜动背后的基本线|中欧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