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是艺术的养料——访旅德艺术家王小慧|中欧商业评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通常关系紧密,能否分享一下您的人生经历怎样影响着艺术创作风格和形式的演进?
王小慧:一个真正有深度的艺术家,没有经历痛苦恐怕是成不了的,至少他要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人生创伤可以是一种财富,因为痛苦可以滋养灵魂。在我经历了亲人和好友的死亡,甚至自己也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生与死就成了我思考创作的重要命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痛苦经历变成艺术的养料,很多人会因为不幸的遭遇而被生活击垮,好的艺术家则能够运用人生经历作为养料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才会有一定的深度和质感,而不是无病呻吟。在丈夫俞霖去世以后,我曾经拍过一系列“关于死亡的联想”,在德国摄影节上引起了轰动。我尝试着用联想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去拍摄死亡。选择驾驭死亡这种非常规主题的创作方式,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
CBR:作为一名东方女性艺术家,您的作品能够赢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认可和关注,原因是什么?
王小慧:在强势西方文化的环境下,东方艺术家要获得认同,首先要靠独特的“自我身份”,否则就会被淹没在千万艺术家的海洋里。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很多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往往看什么可能有商业价值就去做哪一类作品,通过跟风模仿简单地走捷径,这样的作品在我眼里是没有价值的。
对我来说,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经常觉得自己做很多事情的方式也是艺术化的。比如说,我出车祸以后拍的那些自拍像,我先生去世火化时我给他送去印着一百个吻印的宣纸,或者我和我妈妈来往的信件,有文字的方式、有乐谱的方式、有照片的方式、有录音的方式、有 MTV 的方式等等。我做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的,做的时候没有想到给别人看,就是觉得应该那样去表达。生活也可以艺术化,艺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CBR:如今商业跟艺术发生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好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也要依赖艺术来提升品质。如何让艺术思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你在和众多国际品牌进行商业合作时有哪些经验?
王小慧:艺术与商业,或艺术家与品牌的关系大概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直接的广告,包括植入性广告、明星代言等等,这不能称之为艺术,虽然广告可以拍得很美或很有艺术性。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家为品牌做事情,比如Dior请一些艺术家做书包、香水瓶的设计,这里有艺术的创意,但成分不纯粹,因为这些艺术品的前提是帮助Dior做广告和展览。第三个层次在国内比较少,国外大品牌会这样做,就是给艺术家百分之百的创作自由,让艺术家纯粹地创作,间接提升品牌的形象。比如我与宝马于2004年的合作。当时在慕尼黑一共做了六个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的展览,还做了一个“东西方对话”系列。这个系列活动都是电视台直播的,一共八次,慕尼黑市民有百分之五的人来参观,很少有展览能有这么多的观众来看。但我并没有拍一辆车,没有一个作品与车有关。
国际品牌大多都与艺术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些品牌都有自己的艺术收藏品,甚至自己的美术馆。我的作品收藏者当中,有一大批是国际品牌与它们的总裁们。品牌选择合作的艺术家时,也要找和品牌气质相吻合的艺术家。最近和 John Walker & Sons Odyssey的合作,就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和他们所要表达的理念非常接近。这个品牌的主题就是“人生无界,行者无疆”,它那个不断向前走的小人标志和可以随着海浪同步摇摆的瓶身设计,象征着人生是一场大的旅行,尽管风雨不可避免还是不断往前走,没有倒下。这和我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理念非常吻合。
CBR:提到艺术品收藏,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领域时,从投资的角度如何保证一个好的收藏质量?
王小慧:投资艺术品还是要理性分析,即使是一件好的作品,如果你在市价最贵时购买也是不明智的。不太出名的艺术家,如果你相信他的作品好,也不妨积极投入,但要对其人品、诚信度和努力程度有所了解,全面分析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有些投资者宁愿买一个知名艺术家较差的作品,也不买无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我并不支持这种做法。我觉得收藏家要关注一些方面:第一你选择的艺术家要是成熟的艺术家,第二要相信直觉,而不要只听别人介绍。你要真的喜欢这件艺术品,将来就算一分钱不值,依然值得收藏。如果艺术品能让你的生活质量提高,让你的精神状态变得很好,这应该也是无价可寻的。
转载本站文章《人生经历是艺术的养料——访旅德艺术家王小慧|中欧商业评》,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ultural/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