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人文 >

    中东北非的动荡 『钱景』|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但我们仍然对该地区中资企业的未来表示乐观。


    中东北非的动荡 『钱景』

    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但我们仍然对该地区中资企业的未来表示乐观。


    过去数月,中东和北非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随着中国在利比亚的大规模撤侨,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竟然有那么多公民在该地区工作和经商。作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开辟的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东北非地区未来的商业前景未免让人感到担忧。


    动荡已是常态

    进入现代以来,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除了一贯作为国际新闻焦点的巴以冲突和局部战争以外,动乱从来就没有完全中止过。

    1952年,纳塞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在埃及发动起义,并最终于1952年6月制定宪法成立埃及共和国。进入1960年代以后,埃及经济发展停滞、连年参与中东战争,使纳塞尔后期的统治具有了悲剧色彩。纳塞尔继任者萨达特使埃及成为中东地区政治大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政治空间。至今,埃及依然被西方国家视为在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盟友之一。

    萨达特本人在1981年10月被极端宗教分子刺杀。随后,穆巴拉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统治时期。上世纪90年代,穆巴拉克也多次险些被宗教极端势力和其他激进组织谋杀。进入新世纪,埃及经济发展失衡,失业率大幅上升,多年的统治又使埃及政治经济极权化程度提高,穆巴拉克的政治生涯终于在发对浪潮中结束。

    和埃及一样,阿尔及利亚、统一前的南北也门、黎巴嫩、苏丹、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在经历了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建立以共和制为主要形态的宪政国家以后,也多次经历社会局势动荡、政局变化,甚至是全社会的暴乱、冲突和地区战争。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利比亚多次发生对抗卡扎菲集权统治的社会骚乱。阿尔及利亚在1988年发生了持续一周的全国性骚乱,最终实行以多党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1992年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并爆发一定规模的流血冲突。近年来仍多次发生社会动乱局势。
    与埃及、苏丹等实行共和制的阿拉伯国家不同,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曼、卡塔尔、巴林、约旦、科威特(也包括北非的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或君主制政治制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各酋长国也有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的特征。约旦、巴林、摩洛哥等国在王权更迭时,也多次诱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局面。


    经济之“困”

    因其丰富的石油储备和国际地理战略区位优势,阿拉伯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中东北非各国却面临相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来看,“茉莉花革命”的蔓延并没有从宏观层面根本性地改变中东北非的总体社会状况,该地区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仍然相当严峻。

    过高的经济对外依存度  中东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石油工业体系,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具有相对独立完善的石油工业体系。在国际能源供应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东北非各国,被边缘化于国际能源体系分工之中。

    因此,中东北非国家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居民消费品如粮食、肉禽蛋类等都需要大量进口。水果、大部分蔬菜等市场自给率也很低。日常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轻工业产品更是中国制造的天下。至于汽车、家用电器、设施设备等,则是欧美日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企业近几年来在这类市场的开拓方面也有长足进展。

    目前发生社会动荡局势的各个国家,从两年前开始普遍面临一波远高于全球物价和通胀平均水平的全方位物价上涨,居民相对收入下降。诱发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便是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

    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经历了民族独立运动和社会局势多次动荡变革的中东、北非各国,良性的国民收入体制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并未形成。巨额石油收益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在传统政治集权、宗教传统影响下,社会财富分配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色彩。

    沙特、科威特、巴林、阿联酋、卡塔尔等君主制国家,社会财富集中化、极权化特征也比较明显。埃及、叙利亚、突尼斯等国虽然石油产量相对较少,但政府集权专制特性也导致经济势力相对集中,社会财富向少数阶层聚集。因此,整体上阿拉伯国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平民阶层与社会权贵阶层的对立日益突出。

    油价飙升与物价上涨 从2007年至今,笔者在也门、苏丹、卡塔尔、沙特、阿曼等各地工作生活,也多次前往卡塔尔、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地,明显感受到消费品物价的持续性上涨。多家在中东北非地区经营业务的中资企业都提到,通胀是最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埃及中央统计局的统计,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埃及的通货膨胀率达12.1%,其中食品和饮品的价格平均上涨16.8%,黄金价格上涨18%。

    惊人的失业率 阿拉伯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单一,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机制相对较弱。除卡塔尔、阿联酋等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远远少于经济和劳动力数量的增长。

    虽然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免费教育福利,高等教育培养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但年轻一代的失业率也随之快速上升。根据突尼斯官方统计,近年来该国失业率为14%。研究突尼斯经济问题的一些专家表示,该国失业率实际超过了20%。2005年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高达27.3%。今年来部分城市地区15~2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失业率更是高达52%。

    失业率的快速上升,使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感到阵痛和困惑。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物价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新一代年轻人成为带动社会变革的生力军。


    西方化的中东和北非

    在很多人看来,阿拉伯与西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事实上,阿拉伯世界是属于“西方”的,至少对西方是开放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中东北非和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之间,并没有普遍意识的文明冲突对立。大多数阿拉伯人对西方文化或者基督教文明,甚至是犹太教文明,并没有多少文化对立意识。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谈问题,很多阿拉伯人的看法出乎意料。他们说:“我们并不是痛恨犹太教或者犹太信徒,这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问题,是民族的问题。”

    阿拉伯人独特的服饰、饮食和宗教习惯,更多是对自我文化的自信。现实生活中,很少有阿拉伯人对非阿拉伯人有抵触情绪和认识。在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西方式教育、电影、文艺作品、日常的饮食习惯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甚至普及。埃及、叙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生态,已经具有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典型特征。


    市场开拓早有渊源

    中国政府90年代初期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随后,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陆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浪潮逐渐展开。中东、北非是这波浪潮的最早落脚点。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中东北非地区的非金融性投资,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比重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估算,中国2009年海外投资累计存量达2 475.5亿美元,其中对中东北非国家的投资存量总额比重不到3%。除石油和矿产勘探外,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业务并不多,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工、石油工程等领域的合同项目承包或经营。

    一位在中东工作多年的商人告诉笔者:“这里大部分中国人,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这里有卖中国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华人超市,有中国农场,中国员工平时工作生活也在一起。我们会出去参观游玩,但平时交流相处还是在中国人圈子里。”在迪拜、多哈、开罗等中东北非城市,中餐馆、中式酒店旅馆甚至中国人开的理发店、歌厅、网吧都有,顾客也多是在当地工作的中资企业员工。

    与欧美传统华人社会不同的是,大型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资背景的企业对当地华人有绝对重要的影响力。往往因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大型项目,形成与之相关的中国企业和商人聚集,并形成业务往来和交往圈。


    前往欧美世界的跳板

    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但我们仍然对未来中资企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首先,上文已经提到,中东北非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政治经济局势从未有过根本稳定的局面。即便在长期不稳定市场形态下,中资企业在中东北非各国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建筑行业企业和通信设备、交通运输、道路基建等中资企业的经营表现来看,其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经营业绩增长、利润率水平都远高于平均水平,和其他国际市场相比也具有很大优势。

    其次,在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短时期内尚没有其他企业或者经济体能完全取代中资企业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产品规格、产品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近两年来连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几乎波及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但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相对竞争优势反而会更加突出。

    第三,虽然利比亚局势继续动荡,甚至可能恶化,中东北非多个国家也相继发生了社会动乱局势,但世界性的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中东北非市场对工农业产品和建筑、现代工业、服务业的投资需求强劲增长在宏观层面上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毕竟中东北非有22个国家,总人口接近4亿,国民生产总值在2007年达到24 304亿美元,年增长保持在5%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 000美元以上。除了极个别相当落后贫穷的国家之外,整体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第四,经历短暂波动之后的市场前景值得关注。西方企业在地区动荡局势之后的重新选择、决策过程相对缓慢,周期拖延比较长。

    值得重视的是中东北非市场对中国企业开拓非洲、西亚、欧美市场的跳板作用。中东北非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不仅使该地区具有国际经贸交流的咽喉战略地位,更因为其市场开放性和与西方高度融合的市场环境,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故而成为中资企业开拓非洲、进军欧美的中转地和试验场。

    目前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几家中资企业,在其“走出去”战略的初期,中东北非市场的开拓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石化、中石油系统的石油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和技术服务企业,都是首先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开展相关业务经营并站稳脚跟后,逐步参与到全球化的行业竞争中去的。华为、中兴等新兴企业更是在早期开拓中东北非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项目运作经验和品牌效应,对其进入欧洲、北美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至于中东北非地区的企业经营风险,用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来解读更为恰当:更大的利润源自更大的风险。对前往中东北非市场的中资企业来说,风险,尤其是政局动荡的风险无法完全回避,但仍不能阻止中国企业和商业资本“掘金”阿拉伯世界的脚步。从波斯湾到阿拉伯半岛,到北非的地中海岸,会更多地出现中国企业和商业资本的身影。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中东北非社会,普通民众对中国人认可接受程度相对还比较高。很多阿拉伯人见到中国人会称呼一声“萨弟戈”,是“朋友”的意思。中国与各国文明友谊交往的影子,或多或少地会在经济活动中体现。


    转载本站文章《中东北非的动荡 『钱景』|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ultural/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