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者的“抄”与“超”|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模仿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任何一种在硅谷诞生的新技术、新模式,很快就会被国内的创业者讨论、复制、执行、再创新。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遭遇国内并不完善的传统产业,创造了比美国成熟市场更具潜力的新环境。迅速增长的新用户、不断被挖掘的消费潜力以及创业团队的执行和迭代能力,让许多产品、服务和模式超越了原型,甚至成为海外创业者的学习目标。
“抄”的本土化演进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马化腾曾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在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看到许多企业能够通过“山寨”国外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获得成功。那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发现国外的原型并开始模仿,是不是一条可行的并且明智的捷径?
童士豪:十几年前,简单的抄袭模仿会马上带来效应,门户网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那时人们已经发现,不同市场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做出本地化的改变。过去,模仿和改变的比例大概是80%比20%,或者70%比30%,也就是大部分抄袭,小部分调整;现在,国内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创业企业本地化的程度因此越来越高。现在我们观察中美创业企业就会发现:能“抄袭”并且做得好的公司,本地化部分都会超过50%,并且,在以电商为代表的一些领域,国内的商业模式已经超过美国。最近模仿的热门是O2O——这种模式最早是从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开始,它们能够带给中国的创业者许多启发,也会有越来越多本地化的应用。
CBR:作为投资人,在选择公司和项目的过程中,你是否会把该产品或模式在国外是否有原型、是否被验证过作为标准之一?
童士豪:从不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创业团队的创始人执行能力是否够强,能不能将他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只要我们认为他的创业方向是正确的,无论国外是否已经有这种模型存在,我们都能判断它是否靠谱。毕竟,难的不是想出一个模型,而是如何将这个模型落地执行。
当然,学习和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重点是要理解为什么有的模式行得通,而有的行不通?如果只是单纯地抄袭,那你总是在等待别人的下一步行动,自己却不理解这件事为何值得做,这其实非常危险和被动——如果对方的团队和创新都比你强,你就一直落后于人。所以我一直相信,创新很有市场,尤其是持续不断的创新非常重要,最后你会发现结果跟原来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重点是团队能否理解它的用户、它的市场,能否根据用户的反馈、需求和自己的理解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不能只依赖拷贝?因为你学习别人,只是学习到这个时候、这一刹那的理解。你应该理解这件事为何有机会实现并做大,怎样做才能适合你自己市场的需求。我们不怕创业公司不知道答案,重要的是快速地学习和调整,每隔一两个礼拜要有新的想法出现。作为投资人,只要你能够跟团队有3~5次的前期接触,你就有机会做出命中率比较高的判断。
比硅谷原型更进一步
CBR:在电商等领域,为何国内企业能够在原型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它们超越原型的地方是什么?
童士豪:举个例子来说,京东一开始的确模仿了亚马逊,但后来尝试了许多其他业务,比如金融、众筹等,与亚马逊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从eBay与淘宝几年前的竞争来看,人们必须承认,国内的模式比美国的模式更行之有效,虽然淘宝最开始有借鉴eBay的想法;再比如,现在的蘑菇街、美丽说,还有小红书,它们的原型跟美国的Pinterest(编者注:一家图片社交网站)有点类似,然而后者并没有电商化。
我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创业公司具有更多的创造力,那是因为产品的创新需要一个相对更加自由的氛围,以便人们尝试新事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让很多美国创业者一直遵从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选择不去尝试一些做法。比如一些美国公司看到小红书之后,都认为这个产品的点子不错,但它们并没有尝试。与此相比,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聪明地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所以看到国外的一些不错想法后,会做出大量调整,以适应中国用户的行为习惯。
CBR: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美国的电商市场相对成熟,因而创业机会已经不多?
童士豪:在美国市场,许多品牌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已经形成,同时,线下零售公司的线上部分都做得很完善,所以给创业公司的新机会比较少。在国内,因为有大批新用户不断地崛起,大家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许多人第一次有了较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但要消费什么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个环境对于电商就有着巨大的机会。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5年8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转载本站文章《中国创业者的“抄”与“超”|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over/2016_0218_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