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literature > history >

    不要神圣化某人: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借题乌克兰感慨下

    Author:zhoulujun Date:

    援军明日到底,突然烟消云散了,还是很XX的。但是,作为衡阳人,抗战第一城成长起来的人。对于侵略,还是倍感自豪的!对于方先觉的是是非非,个人还是非常认同的方将军的。不管将军怎么样,衡阳的守城军民

    前言

    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一直不愠不火,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这个忠烈祠关注度甚至没有 “靖国神社”高(起码新闻热度与蹭流量层面,TMD)

    衡阳保卫战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在二战中,损毁值最严重的四座城市,就是衡阳、斯大林格勒,日本广岛,长崎

    我读高中时候,老家还有人因此受伤:

    2006年2月,衡阳县樟树乡村民莫运七锄田时锄中一颗战争遗留子弹,子弹射进莫运七左眼,致使左眼被摘除

    衡阳保卫战


    在二战中,公认最惨烈的 斯大林格勒 与衡阳保卫战

    image.png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阵地,作为土生土长的衡阳人,感觉非常地落寞

    image.png

    我一直希望有一部电影、电视剧 能够让我回顾一下我们父老乡亲祖辈们的曾经……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关的上映电影: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影片着重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与反法西斯的神圣,也披露了许多未公开的内幕。

    《斯大林格勒》,影片分为《斯大林格勒之战》和《斯大林格勒之围》两集

    《兵临城下》,这个是美国人拍摄的

    《坦克旅》、《斯大林格勒:最后的前线》等等……

    但是,很多相关的东西,本来万分期待,结果突然嘎了(悄无声息)

    比如《XX明日XX》,还没有来记得看,不知为什么就搜不到了 (可以加个字)…………


    确实有点情绪,…………



    十年抗战,绝对是中国的至暗时刻,那时候的中国,比现在的乌克兰要惨得多(解题乌克兰,因为乌克兰就是发生在现在)。

    作为衡阳人,抗战第一城,曾经完全被摧毁的城市,祖辈们切身经历当时的惨状!

    中国孤立无援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时,中国已经单独对日作战四年五个月了。

    其间,尽管中国曾经不断要求西方列强给予外交、经济及武器上的援助,但它们都不理不睬或冷峻拒绝。

    英国和法国因为担心日本对它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进行报复,甚至多次要求中国接受日本提出的和平条件(就是投降)。到了1940年夏季,它们更进一步切断了中国经过缅甸和越南的国际通道。

    苏联在开战时为了牵制日本给过中国援助,但日苏关系缓和后(后来干脆签了中立条约),苏联也撤走了全部援助

    美国,国内孤立主义严重,民调显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开战,共和党也反对援助中国,直到41年3月才通过了租借法案。

    中日军事实力差距悬殊

    下面是当时的日本军人

    日军士兵训练日币士兵装备

    再看下当时的中国军人

    4b3b96b6a1f84e678c68981695ed58c0.jpeg

    具体可以参考 敢问徐少将:中华要亡除非湖南人死绝!毛主席坚决血到底》,

    川军蛮,桂军悍(桂系钢军)

    在抗日战争前期,桂军一直是积极抗日,日军所说的桂军就是由李宗仁和白崇禧为统帅的新桂系部队,而广西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陆陆续续的为战场输送了约100万的兵力。而当时广西是一个仅有一千万人口的小省,整个省份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全民皆兵的状态,上到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童。

    在当时,老蒋的嫡系中央军被认为是中国抗日力量的王牌军,可谓“富得流油”。但实际上,中央军撑死也只能满足最低食谱的三分之一!

    这个具体可以参看: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伙食的巨大差别,链接如下:https://www.krzzjn.com/show-632-93820.html

    有人骂国民政府无能,让士兵吃成这样。要知道,当时中国就是这样。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发给每个士兵现金,让他们自己去买东西吃庆祝打下遵义,很多人吃了猪肉和鸡肉。其中一个刚入伍的红军贵州籍新兵激动的说:我今年17岁了,这17年来只吃过一次鸡肉,还是我姐姐出嫁时候吃的。


    战场上败的有多惨

    在战场,简直惨不忍睹,古都北京丢了,经济中心上海丢了,首都南京丢了,迁都武汉也丢了,所有海岸线都没有,东部富庶地区都没了,二把手汪精卫还叛变了。

    640.png

    土地换和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千年的的古人都知道的道理。

    土地换和平的前提是用别人的土地换自己的和平(以色列),自己的土地是换不来和平的,只会壮大和鼓励敌人,让敌人下一次侵略有更多的资本和意愿。

    普京2014年还保证占了克里米亚就知足了,不会再要其他土地,但尝到了甜头,不久后自然想复制一次。

    image.png

    胃口是填不满的

    沙俄在中国割肉

    投降的将领反而有功?

    在日寇眼里,他是: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

    在某些人眼里,他名族罪人! 在某些人眼里,他是名将!

    image.png


    蒋介石赞为“当代军人之楷模”,这些反动派赞的,但是看官媒:

    http://www.ce.cn/xwzx/dang/dshbl/200709/10/t20070910_12849728.shtml



    image.png

    1944年8月7日夜,方先觉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停止抵抗。衡阳于8月8日陷落。

    对于方先觉第十军领导的衡阳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1944年12月13日《大公报》发表社评《向方先觉军长欢呼》

    “苦战衡阳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觉军长回来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向方军长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地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

    1944年12月20日《救国日报》发表社论《方先觉不愧张睢阳》

    “抗战八年,战死疆场的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而其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方军长因弹尽援绝,防无可防,始被敌人俘虏。这在方军长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尽了职分,不论对于国家,对于长官,对于国民,均无愧色。”


    抛开主将看战士:衡阳会战多惨烈

    这是一场伤心的战斗,1.7万打10万,击毙击伤日军超过8万人,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连枪和子弹都用尽了

    国民党军队内部此时也是各怀鬼胎,都想着保存自己部队的实力,难以协作。

    此时衡阳城内是人心惶惶,老百姓一窝蜂地往外逃难,据说每隔十分钟就要发一列火车,更有甚者发生乘客被挤出车厢的惨剧。

    衡阳守军却群龙无首,蒋介石指派方先觉临危受命,下令方先觉务必坚守衡阳七天的时间。而据说当时因为电话信号不好,方先觉把死守七天听成了四十七天,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作为军人方先觉必须服从命令。

    在短短47天之内,国民党军阵亡1.3万余人,日军阵亡数字高达8万!小小的衡阳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衡阳守军始终没有盼来援军,事实上几路援军已经几度接近衡阳,但就是无法突破日军防线。这是当时中国军队不能协同、缺乏机动性以及装备低劣之缘故。如果放在当时国际大背景下来看衡阳保卫战,更能看出中国当时之无奈:彼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是远征军,被美国派来的史迪威反复敦促甚至以停发援华物资为威胁,拉去缅甸作战。


    就这样,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第十军,从一万七千人的“泰山军”,打到最后只剩千把战士。方先觉知道,现在这个城守不住了。

    为了剩下的官兵的性命,也为了防止日军屠城(这个只能输猜测),1944年8月7日,方先觉决定与日本人谈判。47天的衡阳保卫战结束。


    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

    这场战役打乱了日军二战后期的节奏,使得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下台,也让蒋介石差点丢了军权,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给衡阳带来什么?

    衡阳会战,整个城市全部被毁!

    石鼓书院,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与嵩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曾国藩曾谓:“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

    1939年畀日本人炸毁。知道2006年才重修,弗过已经嘸老早功能哉。

    衡阳抗战纪念城

    衡阳成为中国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战纪念城,不但是地方人民当之无愧的城市品牌和历史荣耀,也是无地域无党派之分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荣耀。

    还有南岳忠烈祠,这个也可以去看看!


    真的希望多一些人去祭拜(不止是出于私心,为老家拉旅游)


    这部片子居然百度搜不到啥结果

    image.png

    腾讯视频也搜不到了!


    还是蛮遗憾的!



    转载本站文章《不要神圣化某人: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借题乌克兰感慨下》,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literature/history/2024_0722_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