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finance >

    深圳的房地产泡沫——居然的的高杠杆托起的金融金融泡沫

    Author:zhoulujun Date:

    房地产泡沫,以及通过高房价加杠杆形成的金融泡沫,是深圳经济的水分所在,也是深圳需要关注的风险。深圳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北上,是广州的两倍。深圳与广州相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太大,但是深圳的住房均价要远


    深圳政府负债率

    深圳是政府负债率最低的大城市。以政府负债率(政府债务/财政收入)来衡量,深圳的政府负债率6.8%,处于全国城市中最低水平。广州是19%,上海是22%,北京是30%。贵阳、哈尔滨、昆明、天津、南京、西安、武汉、重庆、兰州、成都等均超过40%。当然,深圳是财政计划单列市,不需要向广东省上缴税收,税收留存更加宽裕。

    深圳的财政状况更加健康

    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财政状况更加健康,债务风险更低,隐性债务全部清零(官方宣布),土地财政依赖度低得多,税收和社保的缴纳规模大。以2019年土地财政依赖度为指标,深圳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只有19%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上海是28%,北京是29%,广州是107%,另外,温州、昆明、福州、杭州、太原、合肥、武汉、南京、西安、佛山、郑州均超过100%。

    深圳的财政收入不靠卖地,主要来自税收收入

    2020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89亿元,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仅为1262.5亿元。截至2020年底,政府债务限额1179.5亿元,偿债压力不大。另外,2020年深圳社保基金收入累计结余7245亿元。

    城市的通胀

    通胀是货币超发引发的一种经济失衡,货币超发由中央银行来控制。宏观经济学家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表达通胀水平。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的通胀,很少讨论城市的通胀。因为我们很难判断深圳的通胀与其它城市有什么不同。

    其实,如今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难以反映通胀水平,深圳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物价差别不大。在中国,多数信贷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房价可以更好地反映通胀问题。房地产市场的通胀越高,房地产的泡沫越大,这座城市的经济泡沫则更严重。

    怎么来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否存在泡沫?

    以房价收入比(房价/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指标,今年年初,深圳的二手房均价是8.98万/平方米,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48万元,房价收入比为1.38,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0.95,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0.85,广州的房价收入比为0.63。可以看出,深圳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北上,是广州的两倍

    深圳与广州相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太大,但是深圳的住房均价要远高于广州

    深圳政府杠杠低,但是居民杠杠率高

    有人认为,深圳土地财政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少,深圳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在经济总值中占比也不高,所以,房地产存在泡沫也不能说明深圳经济存在水分。

    其实不然。深圳是一座金融城市,房产是这座金融大厦的基础性资产。房产通过金融杠杠可以做大金融资产,高房价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催生更大的经济泡沫

    比如,深圳业主凯恩斯早年按揭买房,房贷还没还完,但房价已翻了好几倍,银行又以经营贷的方式给他做二次贷款。凯恩斯拿到低利息的300万信贷,然后投入到理财产品、股票市场上。深圳像“凯恩斯”这种业主并不少,他们可以用正在按揭的房产撬动一笔贷款,放大杠杠做投资。深圳很多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房价上涨和信贷杠杠给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进而扩大了金融资产和经济规模(名义上)。

    数据显示,深圳住房贷款约占贷款的99.7%,这个数据远高于上海。上海公布的住房贷款为1.33万亿,房贷占贷款的比重只有60%。深圳的杠杆率也明显高于北上广。深圳贷款多于存款,住户存款1.381万亿,贷款近2万亿。上海的情况与深圳相反,上海住户存款多于贷款,上海住户存款2.857万亿,住户贷款2.22万亿。

    所以,房地产泡沫,以及通过高房价加杠杆形成的金融泡沫,是深圳经济的水分所在,也是深圳需要关注的风险

    深圳政府较低的负债率展现了经济“实”的一面,但是,从房地产市场通胀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深圳经济存在“虚”的一面。

    深圳政府杠杠低,但是居民杠杠率高。换言之,深圳政府制造的债务泡沫较少,但是高房价和居民杠杠给深圳经济注入了不少债务泡沫。

    换挡降速真的好吗?

    从2012年开始,经济学界开始大量讨论中国经济增速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换挡降速”的观点,认为“新5%比旧8%好”。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从历史主义出发,对比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增长轨迹,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际增长会逐渐下滑,目前中国进入了“换挡降速”阶段。

    这种观点有一个通俗的类比:人类在百米赛跑上跑进10秒后,边际速度的提升则迅速放缓。一个国家经过了快速增长期,经济基数增大,增长空间不足,经济增速便下滑。

    其实,经济学的逻辑并不支持这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假如技术水平不变,投资边际效率会递减,经济增速会逐步衰退。但是,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增长,是因为人类改变了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

    在先发国家,如英国、美国,过去几百年间,技术革命推动着经济持续增长

    从1860年到1914年,这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美国工业崛起、经济高增长。二战后的20年以及大缓和的20多年(1984年到2006年),航天航空、核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及信息技术促使美国经济较快增长。

    后发国家,在二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引入欧美国家的技术和资本,经济迅速“起飞”。欧美国家积累了几百年的工业与信息技术,以及大量的国际资本,短期涌入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出现一种集中式的高增长。我们叫“经济腾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出现过这种现象。但是,当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红利衰退,自主技术创新不足,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还有一类后发国家,如日本、韩国,它们在二战后也享受了大量的国际技术转移的红利,但其自身技术创新也逐步跟上,摆脱了这一陷阱,经济持续增长,不过经济增速也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的红利可以引发集中式、爆炸式增长,而自主创新推动的增长相对平缓、平滑。当涡轮增压逐步消失,增长更依赖于技术创新。这可以理解为“换挡降速”。后来,日本的增长被1990年的泡沫危机终结,韩国的增长被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

    所以,经济降速论是否成立,不取决于历史经验和百米赛跑的逻辑,不取决于哪一类国家,取决于技术能否持续创新

    我们再看深圳的增长轨迹。深圳是中国享受国际技术和资本转移最多的城市。从80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城市不少,但是深圳发展的最好。这与香港有莫大关系。香港是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的重要通道,深圳的第一批投资、第一批流水线均来自香港。假如深圳过去40年的高增长主要受惠于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红利,那么如今红利逐步衰退,深圳的经济也自然降速。

    问题是:下降的速度,是像阿根廷、墨西哥、泰国一样断崖式下跌,还是像韩国一样“换挡降速”?我们需要看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深圳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在红利衰退时逐步跟上

    深圳薄弱的科教文卫

    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不同,深圳原来的科技基础基本为零,没有高校、科研基地、没有国家实验室,也没有大型国企研究院

    深圳的企业善于“干中学”,从国际技术转移中模仿、学习、改进和创新技术。这种方式前些年被诟病为“山寨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山寨机。但是,后来,山寨机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为什么?深圳的电子工厂很快就学会了手机制造,成本下降,质量提升,一些国产手机开始出现。电子技术的持续更新促使深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网络。后来,医疗器械、无人机、直播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子配件等与电子相关产业在深圳兴起都得益于此。

    这些年,深圳在大力引入高校,但基础科学非一日之功,与北京上海相比,依然比较薄弱

    深圳的优势还在技术市场化,企业善于技术转化,最典型的是深圳与北京的合作。深圳企业将北京高校、研究院、科研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与产品。这些年,深圳政府非常重视技术转化。

    如果国际资本和技术红利衰退,深圳的爆炸式增长也会下降,但市场化的技术创新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后者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未来。其实,高速增长与高质量的增长并不相悖,从长期来说,持续的增长一定是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增长

    深圳的吸引力正在衰退

    深圳依然是全国人口吸引力、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源源不断涌入的人才是深圳技术创新的基础。除了人才吸引力,深圳对资本、企业、企业家的吸引力也很强。这些年,深圳引入了一批企业总部。

    但是,我们又可以通过很多现象说明深圳的吸引力正在衰退。比如,不少工厂从深圳迁移到东莞、惠州以及其它城市。其中,还有像奥林巴斯、艾默生等外企、技术型企业。深圳的人才资源还是有优势,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迁移的。

    外迁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房价和租金太高,进一步抬高了雇佣成本;

    2. 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政策推动。

    深圳的土地政策是保持充足的工业用地,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技术型企业入驻。这些年,不少工厂外迁,企业注销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有些外迁的企业,通过技术上的处理,一部分税收留在了深圳。所以,从税收上可能未必能够完全反应出迁移带来的影响。

    现阶段是产业升级政策的艰难阶段:小工厂、小企业减少,产值规模萎缩;一些入驻的大型企业、企业总部,如恒大、华为、腾讯、宝能、“坂田五虎”等,面临了一些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对产值规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打击比较大。华为产值大幅度萎缩,龙岗区的经济数据便有所显现。

    有人认为,深圳正在丢失过去的优势:大规模的私人小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反应敏捷的创新创业。但是,另一个观点认为,深圳的产业升级、总部经济是必然趋势。上海是外企总部,北京是央企总部,深圳要上一个台阶,成为私企巨头总部、跨国公司创新总部、大湾区总部。

    如今,深圳这座城市,似乎有些让人看不懂。这座城市,到底是虚是实?


    深圳的传统短板是公共资源不足,公共住房、医疗和教育与北上广的差距太大。近些年,深圳加大财政投入弥补短板,但是在持续上涨的房价面前,这些短板反而被放大,反噬了这座城市的竞争力。比如,高房价带来的高负债和高租金,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深圳的社会零售总额甚至不如成都、杭州。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对价格自由、公平竞争、多样性才能的发挥形成抑制和扭曲,杀伤了过去这座城市的传统优势,导致小企业、小人物创新创业的活力衰退。

    富裕是深圳老板/贫穷的深圳打工人

    温州。温州的人均GDP,历年来都是浙江倒数的数一数二,但温州却是公认的有钱人多,曾经“温州炒房团”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为什么这些城市的人均GDP水平,跟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差甚远?是贫富差距大,我们被平均了?还是统计信息有问题

    人均GDP高,收入水平就高,其实大错特错

    GDP可以看作是人均创造的价值,而收入是劳动者收到的报酬

    中间的差额去哪了?被中间商赚差价了。税收和固定资产折旧是国家和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营业盈余是企业的利润。

    人均GDP反应了一个地区的产出创造水平,而不是生活水平

    所以如果要衡量一个城市的居民财富收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比人均GDP可靠得多

    一个城市的居民购买力强不强?房价基础坚不坚实?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吧。

    排行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上海73615
    2苏州68629
    3北京67756
    4杭州66068
    5广州65052
    6宁波64886
    7南京64372
    8绍兴63935
    9深圳62522.4
    10嘉兴61940
    11无锡61915
    12舟山61479
    13温州60957
    14台州60351
    15金华59348
    16湖州59028
    17厦门59018
    18常州58345
    19佛山55233
    20珠海55219
    21长沙55211
    22东莞55156
    23青岛54484
    24镇江52713
    25中山52502
    26济南51913
    27武汉51706
    28东营51128
    29包头50427
    30南通50217
    31鄂尔多斯49768
    32泉州49592
    33呼和浩特49397
    34威海49044
    35马鞍山49010
    36烟台47977
    37福州47920
    38泰州47216
    39衢州46933
    40沈阳46786
    41株洲46553
    42大连46468
    43丽水46437
    44昆明46289
    45天津46119
    46成都45878
    47克拉玛依45658
    48扬州45550
    49合肥45404
    50淄博45237
    51乌海45010
    52南昌44136
    53廊坊43700
    54大庆43298
    55惠州42999
    56阿拉善42983
    57乌鲁木齐42667
    58唐山42632
    59嘉峪关42601
    60郑州42087
    61芜湖42064
    62攀枝花41864
    63西安41850
    64潍坊41664
    65盘锦41575
    66锡林郭勒40778
    67玉溪40700
    68新余40610
    69金昌40553
    70景德镇40143
    71莆田40065
    72哈尔滨40007
    73宣城39975
    74湘潭39890
    75阿里39879
    76拉萨39686
    77营口39405
    78三亚39308
    79铜陵39256
    80海口38977
    81漳州38975
    82淮安38952
    83盐城38816
    84龙岩38815
    85黄石38725
    86洛阳38630
    87江门38595
    88石家庄38550
    89萍乡38502
    90宜昌38463
    91秦皇岛38359
    92贵阳38240
    93酒泉38234
    94银川38217
    95兰州38095
    96九江38076
    97三明37942
    98重庆37939
    99临沂37912
    100长春37844
    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匹配不了第一的房价呀!

    产业结构与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密切相关

    产业越高精尖,第三产业越发达,劳动者报酬在GDP这块蛋糕中就分得越多,换句话来说就是收入越高。第三产业极度发达的上海,收入在GDP占比高达47.6%,而靠煤炭为生的鄂尔多斯只占21.3%。哪怕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和上海,深圳人均GDP远高于上海,但是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却领先于深圳

    越是高端产业,知识、技术资本就越重要,劳动者报酬就分得越多。而制造业,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厂房、机械设备,其资本折旧在GDP的比重就会高一些,从而分薄给劳动者的报酬。

    当然,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区别也会很大,高端者像深圳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做芯片,100万的投资可以产出1000万甚至1个亿,而低端者像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修矿井、建选煤厂,100万投资可能只有200万产出。

    为什么我们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说好听点,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其实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负责GDP,发达国家负责利润。最辛苦的事我们干了,利润的大头却是别人家的。

    像苏州,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外资厂房占据大半壁江山,苏州负责生产组装,但人家凭借技术,在海外坐着就能拿到巨额利润。

    中国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就必须占领世界产业链的顶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老百姓有没有钱看劳动者报酬(可支配收入),有钱人多不多看营业盈余

    深圳的劳动者收入在GDP的比重很低,税收占比也低,这意味着有大量财富流入营业盈余,也就是流入到企业老板的口袋里

    这很好地佐证了为什么深圳这么多人买不起房,房价还这么高;为什么深圳房价收入比全国第一了,房价还能涨。

    说白了就是深圳造富能力强,造的不是普通人的富,造的是企业家、资本家的富,造的是有钱人的富

    而苏州,虽然“折旧+营业盈余”跟深圳相差不大,但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苏州的GDP之中,必然包括大量的固定资产折旧。而且,苏州大半工业被外资承包,造成大量财富外流。

    很多地区的GDP实际上是靠投资拉动,而非创造价值

    温州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75.2%,鄂尔多斯这一数值是42.1%。实际上2018年鄂尔多斯固定投资已经大幅下降,2017年这一比例高达85.7%。

    鄂尔多斯是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典型。很多资源型城市都会有高额的人均GDP,人均GDP前三的城市中,鄂尔多斯产煤炭,东营产石油。因为开采、提炼这些资源,就必须大量投资机械设备、厂房,而且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损耗、更新,从而拉高了GDP,但却摊薄了利润。所以“三去一降一补”中,为什么要“去产能”,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产能,而是利润。

    投资创造GDP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灾害促进GDP增长。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在后期重建过程中,大量的投资建设,体现在生产上就是GDP的快速增长。灾害后几年,GDP快速增长,到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GDP已经是2008年的3倍,汶川所在的阿坝州更是08年的4倍。

    难道地震居然是在创造财富吗?我们都知道不可能,这就是GDP统计过程中的局限性,因为灾害损害的房屋、产品是不计入GDP之中的。

    与之类似的,为了更准确的体现经济创造成果,近些年,绿色GDP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实质有效增长。

    比方开采煤炭过程中,创造了100亿GDP,但造成的污染却需要80亿来治理,那么以绿色GDP来衡量,仅增加了20亿的价值。



    内容来源:

    深圳的虚与实| 深圳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686876

    人均GDP首次超1万美元!中国反超的信号已经出现?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900077




    转载本站文章《深圳的房地产泡沫——居然的的高杠杆托起的金融金融泡沫》,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finance/2021_1219_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