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固化真的合理吗?你还有多少上车机会?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Hits:
大概十年前,日本作家三浦展一本《下流社会》的书在岛国畅销一时,它反映了一个残酷现实:长时期的和平经济建设发展,社会却出现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日本国曾自以为傲的1亿中产阶级正逐渐演化消失,出现“上流”和“下流”的两极分化,少部分变得更加富有,而大部分却向下沉沦。社会的新生力量——越来越的年轻人已不像父辈那样握有大把机会,并能顺利的实现阶层上流,反而面临就业难和婚姻压力的困扰,不得已,他们放弃抵抗,甘愿进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天量的上流机会,巨额的新增财富让无数无产阶级实现财富累积和阶层晋升,并在大中城市逐渐形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中产阶级(有人测算为2亿)。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也隐然出现,增量财富趋缓的结果是,每一个政策/法规/制度的出台实施,总会让一部分群体受益、一部分群体受损,并实现财富的平移再分配。
这些年,中国社会整体处于浮躁焦虑的状态,没钱的渴望财富暴增、阶层上流;有钱的又怕资产缩水、被财富的高速列车甩出来。2008年算是个分水岭,其路径是:经济刺激——货币泛滥——资产价格上涨——持有资产的人财富暴增——社会贫富分化。2013年后,中国城市房价分化,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让其持有者财富膨胀,并由此形成了“有房”和“无房”两个阶层——没房的这辈子似乎已无财富翻身的机会,买房演化成一二线城市的家庭财富保卫战。因为只有房子才勉强跟上RMB 央妈注水的水平。2017年,尼玛,固定投资40万亿……
第一,什么叫“阶级”?
社会阶层分成了三级:精英阶层,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
在这里,他把精英阶层大致论述了下: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
在任何年代,社会阶层都是明确分层,有分水岭的。
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的发展,是如流水一般,奔腾不息的,并不是万事不变毫无发展的,所谓从古至今都一般稳定的社会阶层,这个论述何止是错误,简直是大谬。
先秦时代,世代把握社会权力的,是“贵族”,王权受到了贵族的极大压制,乃至之后出现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但是步入了铁器时代和封建社会后,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首先下刀的对象,就是这些“贵族”,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代楚而立后,六国贵族遗老遗少,可谓一扫而空;
进入三国两晋时代后,把握朝政,干涉皇权的,是“门阀”和“世族”,“门阀世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门阀的力量大到了什么程度?魏武帝曹操戎马一生,雄才大略,对内政务“唯才是举”,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刚死不久,儿子曹丕上位,立刻就改成“九品中正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二品以上官员几乎全是门阀世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到这里,可以说是彻底的“阶层固化”了,按照肥肥猫的逻辑,这样的社会应该很合理,但并不是如此。
自南北朝后各朝各代都通过各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击那些世族门阀,其中以科举制最为重要。
隋代开始的科举制,隋文帝首创科举雏形,隋炀帝一手推动,历经唐、宋、元最终消灭了那些氏族门阀。
像初唐的“卢”、“崔”、“郑”、“王”家族经科举制削弱下来,至唐中期地位已完全下降。
所谓的精英阶层“门阀世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唐朝中叶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到了明朝,科举的考察考试制度可谓登峰造极,趋近完美,这个时候,整个的社会阶层,已经很难说有真正依靠血缘来垄断的世家大族了,但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精英阶层,这个阶层,叫做“士子”。
有朱元璋首创的“御史监察”制度,结合科举制的圆满,一手促成了“士子”阶层的出现,但这些士子,很难说掌握了多少政治权力,更多是占据了舆论和道德的高地,简单来说,就是看谁不爽就喷谁。
当时的社会结构,所谓的精英阶层,是以师生串联,结交关系,从而彻底稳固的,所谓文人误国,空谈误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产生的——至明朝中叶后,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体系,已经形成了负筛选机制,能吏和贤才已经看不到,看到的只有党争的乌烟瘴气。
再之后,满人入关,面对南方地主豪强,士子阶层的土堡联合抵抗,摧枯拉朽,再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至此士子阶层,彻底噤声,在政治方面,连舆论和道德的高地都占有不了了。
如果你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所谓固化的“精英阶层”,其实是一个不断试图干涉皇权,并且不断被打压,动不动就血流成河的倒霉阶层。
而我们国内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的消灭地主阶级,废除乡绅群体,党支部直接进驻到了农村,政府对于基层的渗透和掌控,达到了历史之最,中央集权的成熟化与规模化,也达到了登峰造极。
所以现在的国内社会,并不是所谓的三层,而是两层,掌握政治权力的那一层极少数人,和没有政治权力的绝大多数人。
我们的党和政府也根本就不可能允许出现一个所谓的精英阶层来分瓜政治权力,干预国家政策,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营,更不会制造这种所谓的“精英”养虎为患。从改革开放后明令权力核心领导干部子女必须出国读书的政策就能看得出来。
如果单纯以所谓的“社会财富”,“社会地位”来划分阶级,你很难解释,为什么黄光裕还在里面,牟其中刚放出来,赵本山哭着对媒体说愿意把全部身家捐献给国家。
事实上,一个省部级干部的社会财富,要远远低于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这类巨头,市级干部的收入,也要远低于一个大公司高管,尤其是在严打老虎厉行廉政的今天,但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一个市级干部的社会阶层,要比一位公司高管来的低。
所以记住,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同一个阶层,都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普通人阶层,社会财富并不能成为保护伞和挡箭牌,谈多级分化的社会,你我其实都不够资格。
第二,为何阶层固化的感觉越来越严重?
既然大家都属于同一个阶层,都是屁民,那么为何有些人在网上的优越感越来越强,有些人越来越绝望,大家都觉得阶级流动性越来越低,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抽象概念的讨论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讨论的前提——阶级的定义,大家都众说纷纭,没有人能理出个一二三四五,再这么骂来骂去喷来喷去,毫无意义。
所以作为一个苏北屌丝,我这里只来说说我个人实际具体的经历和感受。
1,教育的资源越来越向大城市富集,农村乡镇县城子弟越来越难靠高考致胜
直接说几个数字:“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这个数字,现在只会更低,而且逐年下降的非常厉害。
2010年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在网上也有很多人在积极热烈的讨论这种变化的原因,但是说来说去都不到点子,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居然是家庭原因居多,家境好的子女,就视野高能力强,家境不好的子女,就low逼自卑脆弱敏感智商低。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各位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不想说什么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问题,这TM会陷入到地域口水大战里到天荒地老也讨论不出结果,我们假设某几个特殊省份城市人口在地球上蒸发了,剩下地区的人,都在公平竞争,为什么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读的高中,是苏北的县城重点高中,江苏一直有高考大省之称,苏北的高考模式搞的更是极为惨烈。
苏北的应试教育之严苛和残酷,可能位居全国前列。这两年被广泛报道不断引起争议的衡水中学模式,什么长跑,月考,排名,高剂量学习,我和我当年同学看完这些报道,就一个感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小儿科啊,全国人民这是怎么了,这么娇贵,看到衡水中学模式就大呼受不了了?
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经历过比衡水中学严酷数倍体制的考验。
不说别的,只说学习时间,我们每天上学和放学时间是从6am到10pm的,回家还要继续学习到12点,一天至少要学习15个小时,高二下学期开始,我的一日三餐都是在5分钟内解决的。
但这样的效果如何呢?
03年之前,本县仍然每年能考上一两个清华北大,和若干985名校学生,03年之后到现在,一个清华北大的都没有,每年的一本过线率,都在逐年下降,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学习条件远远比不了衡水中学,衡水中学有高水平好条件的住宿和学习硬件,我们没有,宿舍破破烂烂,里面有老鼠,教室大约是八九十个人一班,且夏天没有电风扇。
你很难相信,这会是一个05年的高中,但事实就是如此。
而且我们的老师几乎都不会教课,不会教人,也不会讲题,只会高压恐吓,疯狂的布置作业做题,至于说塑造人格,培养三观,点拨思维,启发求知乐趣就更别提了。
他们连一个基本的好人都算不上,更遑论一个好老师了。
每一届的高三同学里,都会出现两三个“高考抑郁症”患者,也就是学习学到最后,压力太大,精神崩溃,身心健康都出现严重问题,不得不回家休学,再也没办法升学了。
我初二初三时候最好的朋友,就得了这个病症,最后不得不休学,曾经拿过奥数一等奖的他,现在不知所踪。
而老师们在谈论这些人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同情,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心理疏导工作是不是做的不到位,反而是带着嫌弃和幸灾乐祸,渐渐的,带着我的同学们,都是摒弃这些所谓的“弱者”。
高考结束之后我每年都会做两三次这样的噩梦:在梦里我回到了高三的课堂上,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子开始解题,失去了任何思考和求知的乐趣,只有枯燥和高压,我感到非常的恐惧,在大喊,我已经毕业了啊,为什么还要回来过这种生活!我想大喊,但是却喊不出声。
这个,是我当时读高中的情况,过了十几年,回到家乡,对教育的感受,是情况越来越糟,且无法遏制。
教育资源,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资源,也就是教师资源,一个完美的老师,是人格影响,求知启迪和业务能力三方面都具备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最起码,也应该在业务能力方面过硬,也就是会讲课,会讲题,会启发兴趣,会培养学生。
这种老师,在我的家乡,目前已经绝迹了,当年我最鄙视,最瞧不起的那种水平的老师,都不想再留在家乡教书了,稍微好点的老师,全部去市区或者去蓝鲸省城应聘上岗去了。
现在留在家乡的老师,很多真的是不折不扣的渣滓,当年我们读书时候就打架斗殴,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如今摇身一变,全都成了幼儿园,中小学老师。
这些年中小学校园的师生强奸案和性侵幼女案频发,很多都是在这种县城小地方,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小镇小县城子女,还有何出头之日?
这个跟家庭财富有关吗?很难说,虽然我经常自嘲是苏北屌丝,但老实说,江苏的小镇,多半都极为富庶,经济发达程度远超其它地区,我读书时候就有不少家长开着宝马奔驰奥迪来开家长会了,但他们的子弟,能够考取的大学,远远不如南京市区一个工薪阶层的子女。
更何况这些年高考改革越来越偏,更是雪上加霜:不断增加文体类比重,并且自主招生规模越来越扩大,自干五们叫嚣的最公平公正的选拔,其实正在变的越来越不公平,而且从来就没有真正公平过。
2,年轻人在大城市越来越难立足
这点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房价。
06年我去北京旅游,导游开着神车五菱宏光带着我们游览中关村,说道,这的地儿是真贵,8000多一平方,我是怎么都买不起。
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也觉得,靠,8000一平方,谁买得起啊。
在那个时候开始,报纸就不断呼吁,要遏制房价,遏制房价涨幅,11年后的今天再看看?
当房价是8000一平方的时候,小镇居民东拼西凑,勉强能支持,涨到两万的时候,500强白领割割肉也OK,现在到了五六万甚至一路飙升朝着十万发展,一套房动不动就500万以上,你让现在的小白领,从零开始奋斗,想买房试试?
当然,有一个美国国籍的黄人曾说过,年轻人嘛,不要买房,要买梦想,世界这么大,要出去看看。
不买房当然可以,租房也可以住的爽,问题在于,房子不只是你社会生活的一个单项,它关系到很多其它方面,你的户口,你的社保,你的养老,你结婚生子的户口,你儿子女儿的教育和学校选择,都逼着你,必须买房!
总不能号召年轻人一辈子只约炮,不结婚吧。
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收入增长了,但却始终跑不过通胀,跑不过房价。
这两点结合起来,导致一个很糟糕的社会现象:反智主义横行,学历无用论日益高涨。
如今社会,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一个小地方出身的年轻人,想要去大城市定居,面对高居不下的房价,仍然胆战心惊,哪怕家里帮忙也很难解决,过去那种“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毕业了就有好出路”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无比强烈的冲击,乡村和县城的高中辍学率都开始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没屁用,高考无卵用,考上名校了,毕业还是当个蚁族!
第三,这种所谓的“阶层固化”,合理吗?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从2000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从来就没合理过——为了社会稳定,中央集权政府都尽可能多开社会流通通道,以保障底层人民的合理期望值。
而现在的社会,则是弄的底层人民日趋绝望,上升通道越来越少,对社会稳定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这不合理之处,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社会道德和舆论认知方面的不合理
正是高房价导致的大城市难立足现象,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阶层固化了,人的一辈子生下来基本就被决定好了,家境不好的人,买不起房,注定无法在更好的城市,更高的社会阶层立足。
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直接阐述就好了,但伴随着阶级固化论的诞生,往往还出现了一种更严重的可怕观念,即出身决定论和个体责任转移论。
这类神论的核心逻辑在于,直接拒绝承认家境给人带来的加成是赤裸裸的金钱和资源扶持。
这些人,尤其是知乎的中产阶级家庭网友,非要逼着你承认,人家能力以外的资本等于零!撇开家境和金钱资源,人家不靠家里光靠自身也能成功,比你牛逼多了!
家庭影响出身,出身影响眼界,眼界造就格局,格局决定未来!
家境好的子女,就是视野高能力强,家境不好的子女,就是low逼自卑脆弱敏感智商低。
肥肥猫认为,底层人民的戾气一直都存在,但在我看来,中产阶级的戾气更为可怕,也更为广泛,恶劣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毕竟是中产阶级,才占据了这个社会舆论和道德的主流。
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我从来都不怎么担心,我真正担心的,是仇穷。
在仇穷方面,知乎一直占据主力炮火输出,天涯和公众号段子手也不甘示弱,各大营销号更多不断炮制谣言和热点,从“寒门再难出贵子”,到“城市女孩除夕逃离江西农村”,网民们不断的对贫困地区进行声讨,对贫寒子弟的外形能力道德都进行全面否定。
仇穷不仅局限对现今底层人民的敌视不满,甚至对已经离开农村乡镇到大城市工作定居的人,仍然要掘地三尺,挖坟抛尸,对他人的背景和家庭出身说三道四,仅仅从网络长年以来对“凤凰男”集体不断的污蔑造谣和夸张式的攻击,就可见一斑。
生而贫寒,已经要活的极为吃力,但我没想到,在互联网上,仍然有人要在舆论上对我等贫民子弟口诛笔伐,全盘否定,贬的一无是处,甚至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而事实上,真正的底层人民,其实是没什么时间上网和泡知乎微博发帖写文章的,他们一天至少要工作14个小时,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其实是长期以来被忽略掉的。
现今互联网在舆论上刻意对所谓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进行挑拨对立,长此下去会出现什么恶果,我不敢想象。
2,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合理
现在的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点,还不是阶层固化,而是两极分化。
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人越来越没钱,越来越绝望。
城市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需要资源投入,需要科技进步,需要产业升级。
而这几点,不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人”的因素。
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庞大的,不仅需要最杰出的大脑,最尖端的技术,也需要最精明的商业运营,和最吃苦耐劳的劳动力。
当高房价把绝大部分人都阻挡在城墙外之后,这个城市的产业发展,从何谈起?
尽管现在的大城市情况,还不足以把人才吓跑吓退,但这几年日渐喧嚣的“逃离北上广”,已经足够让人担忧。
未来的某天,最顶尖的大学,最一流的专业,最智慧的大脑,都发现自己在这座城市里艰难度日,无法立足的时候,那就是最危险的时刻。
而这危险的端倪,现在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2,货币疯狂注水,剥削中产阶层财富。剥夺底层生存空间
之前的货币是靠金银,统治者滥发货币,受条件限制。但是,现在货币。2008年货币疯狂注水。本来,我辛辛苦苦村了2万元。现在,变成一万元不到。现在2018年不到,2017年开始,40万亿即将到来。
上层有资产,货币注水资产可以保值。但是,中产,无产,那么可怜的存蓄。完全被通胀稀释手中的财富。
哪里是生存的空间。只有问号!
转载本站文章《社会阶层固化真的合理吗?你还有多少上车机会?》,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net/html/res/literature/essay/2017_0224_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