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来龙去脉及汉字拉丁化历史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问题变得小了些呢,我还是按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出现过那些方案来说吧。
回答之前,做一点说明,因为汉字表音能力跟拉丁文字一比是天差地别(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所以我在讲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时候,有时会不分汉语拼音和拼音化中文的区别。
因为这俩个在历史上是交错复杂的,可以说互为因果,相互带动。
0.中国意义上的字母,明代以前的拼音
大概都知道中国古代拼音方案是反切之类,这个办法和字母拼音比起来,那是差的远了( 慎重起见,申明这是个人观点,大家自行判断吧。 )。不过,中文里字母这个词原本不是指字母文字的字母,这个词原本就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词汇你,实际和现在的声母意思相同。
唐末,僧人守温大概是在梵文字母的启发下用30个汉字总结了汉字的声母称作守温字母,至宋被扩展为36个,详细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99.htm。
即是说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很可能都是被字母文字影响的。
1.利玛窦即其他
我得说这是我最欣赏的传教士,没有之一。作为拉丁字母文字国家出身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很自然的就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文。这我觉得就是真正意义上汉语拉丁化的源头。
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利玛窦开创太西字母,实际就是一种拉丁拼音方案,但对于利玛窦来说几乎都可以把这个看做是拉丁化的汉语。该方案是共有26个声母,44个韵母,5个声调,利玛窦用这个拼音方案记录了当时的汉语,这个可从其留世手稿上看到。
下图是利玛窦的方案截图
小标题里的其他是说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几乎同一时期的这批。
郭静居(Lazane Cattane)、庞迪我(Diegeo de Pantoja)也有自己的拼音方案
金尼阁,天启六年即1626年金出版《西儒耳目资》一书,作为利玛窦三人基础上的更新版拼音方案,应该说也是最好的方案,使用25个字母( 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 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可以完全拼出当时的官话。金尼阁此书中的声韵表如下图:
和利玛窦一样,其他的传教士实际是用这个拼音方案来记录汉语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只是个有启发的拼音方案而已,不过对于这些传教士的中国友人来说,这些个拼音方案不但对他们在汉字音韵学上的 帮助很大,而且直接引发了中国文字拼音化的设想, 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详细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3662.htm
不过,这个进程被满清中断,罪魁祸首是康熙和雍正,他们直接中断了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继续下去的可能,因此拉丁化也就别提了。当然另一方面来说,中文当时的应用中没有译音的需要这也是拉丁化可以中断的道理。
2.清朝末年,拉丁化死灰复燃
清末,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大炮轰开,传教士又来了。
我得这么说,虽然这回传教士是跟着士兵来的,但是,这帮子传教士的目的,还真就是单纯的传教。
我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进来以后就印圣经传播圣经啊什么,但是这些传教士是非常用心的,他们用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分拼写厦门话、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广州话、汕头话等方言甚至包括苗语,拼写出圣经传教用。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都行,只要你肯学,学两天拉丁字母就能用自己的方言看懂圣经,这个时期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多达32种。你说如果这些传教士是来作威作福的,会有这个心干这种事吗?当然这些方案估计效果也就一般。
放一张当时这些人的劳动成果,一页创世纪,拉丁化厦门话版本,我必须得翘大拇指,实干家和理论家是不一样,这些传教士才不管什么理论,直接就推行了。
不过这个这个拼音方案得提一下,1867年,在英国使馆任中文秘书的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一部《语言自迩集》,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音,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后的方案都有参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5%AD%97%E6%8B%89%E4%B8%81%E5%8C%96
甲午之后,中国人切实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了,开始找寻原因并寻找强大的道路,他们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教育上,进而自然的就把眼光放在文字改革——拉丁化上了。
这拼音化文字第一人,毫无疑问是卢憨章。
不过这一时期方案也是相当的多,也就不多说了,直接上个图表吧。
图表来自《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一书26-29页(高天如著,199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查看大图,内容非常详细,共28个方案。
这28个方案中,卢憨章最早,他第一个方案是“切音新字”代表作为《一目了然初阶》用15个小写拉丁字母:a、b、c、d、e、h、k、m、n、o、r、u、v、w、x;3个大写:L、R、G,还有1个手写体的“s”。另有1个希腊字母θ,此外是自创的类拉丁字母。其实方案并不成熟,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推行有年,清廷亦未谕准,于是卢另起炉灶又搞了一套官话切音字母,放弃了拉丁字母,而改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划”作为字母,这套方案呢更是被清廷以浊声字母不全,拼写不合通例等技术性理由被学部译学馆驳回。不过卢前后二十多年专研此道,推广此道,确为中国字母文字之先驱。
不过这一时期推行规模最大和推行时间最长的方案当属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及其劳乃宣根据官话合声字母完善后的合声简字。王照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也算是一不大不小的官,维新失败逃亡日本,受日本假名启发创合身字母,劳乃宣是近代的音韵学家,老翰林。可能就是因为这俩人的官僚身份使其方案能推广的面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不过最后在1910年被摄政王载沣下令把推广给强行终止了。
下面这张图是王照官话字母的样张下面这张是劳乃宣推广的合声简字苏州话版本
之后就是辛亥革命了。。。。。
3.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有两件事情对汉字拉丁化可以说是有相当的鼓励作用。
第一个是白话文运动,其实汉字拉丁化(或者拼音)方案如果在书面文是古文的情况下,那实际就不可行。譬如赵元任的石室诗士一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只有白话文能作为书面文的情况下,汉字拼音化方案才有立足基础。白话文运动谁都了解,就不赘述了。
第二个呢,是国语运动,那现在话来说就是推广普通话啦。推行一种有标准发音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这个对汉字拼音化有绝对的意义。我们看到在清代乃至更早的方案里都包括对方言进行拼音化记录,因此会照成方案非常复杂,而国语运动就避免了这种问题。当时国语运动的官方机构有读音统一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还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民间团体叫国语研究会。
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即后来台湾沿用的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是章炳麟所制的记音字母,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字母“ㄜ”,共计达40个。 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9%9F%B3%E7%AC%A6%E8%99%9F
不过注音字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确保汉字不变,为汉字提供注音的字母,和后来的我们说的拼音等同,而不是汉字字母化(拉丁化)方案,这个在当时汉字拉丁化学者的眼里那真是属于开了历史倒车了。
然后国语统一筹备会在1926年又发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语罗马字”方案。该方案的制订者有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周辩明等。这个方案和后面会提到的拉丁化新文字被称为“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是为变革表意体系的汉字研制的一种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详细方案的话,看wiki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8%AA%9E%E7%BE%85%E9%A6%AC%E5%AD%97
国语罗马字拼写举例(来源:http://www.hudong.com/wiki/%E5%9B%BD%E8%AF%AD%E7%BD%97%E9%A9%AC%E5%AD%97)
拼写举例 (摘自赵元任《最后五分钟》序言)
Shianntzay de shin wenshyue buneng meiyeou shin
现在 的 新 文学 不能 没有 新
wentzyh,yooule shin wentzyh, feidann tzay shyrjih
文字, 有了 新 文字, 非但 在 实际
shang yoou duoshaude biannlih , tzay Jonggwo
上 有 多少的 便利, 在 中国
jianglaide jingshern wenming shang yee kaile i-tyau
将来的 精神 文明 上 也 开了 一条
shin luh──tianx tingjiann de “Jong-Shi goutong”
新 路──天天 听见 的 “中西 沟通”
de lao huah,yee jiow yaw deeng jehme i-lai
的 老 话, 也 就 要 等 这末 一来
tsair chiitourl yoou ge bannfaa.
才 起头儿 有 个 办法。
再放张图
不过国语罗马字的最终地位,还不如注音字母,知道1986年也不过是作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在台湾重新出现而已,其作为拉丁化文字的原初目的,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虽然其创制这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是希望他作为文字出现,但事实上,这套方案连作为拼音的资格都没有。比如方案退出后,北平大学的拼音就不按这套方案来,钱玄同向教育部抗议也没用。
据说当时的学者分左右,国语罗马字这套方案按照当时的左派学者的说法就是几个资产阶级学者在书房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不值一提。所以瞿秋白、吴玉章、萧三以及另外几个人在一个苏联汉学家的帮助下搞出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方案,1931年正式发布。拉丁化中国字也是拉丁化新文字系列方案里的一个。
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汉字拉丁化运动的黄金十年,而在1936年5月间先后刊载于《生活教育》和《中国语文》杂志上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更是将此运动推向了高潮,该文由蔡元培、孙科、柳亚子、林庚白、鲁迅、郭沫若等688位文化名流联名签署。
这期间全国各地各个城市都有新文字研究会等组织,拉丁化的方案堪比80年代初电脑汉字输入法研发时的万马奔腾现象。
不过最终被人记得的还就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两种方案。
倏忽之间,49年到了,汉字简化提上日程。
4.终章,49年以后。。。。
毛泽东在51年时说:“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5年10月,吴玉章《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中说:“汉字简化并不能根本解决文字改革问题,因此我们还必须同时积极进行汉字拼音化的难备工作。”老吴对自己的拉丁化方案那是念念不忘啊。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中国汉语拼音草案,征求意见,老吴同志在56年多次多场合发表意见表示这个拼音方案将是中国拼音化文字的基础,虽然他现在只是用作汉字注音。
结果到了1958年,周恩来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我估计老吴同志是倍受打击了。
事实上,周恩来的讲话,宣告了汉字拉丁化运动的寿终正寝。
相关的汉字拉丁化组织在这个讲话后不久,就纷纷解散了。
本文中关于文字方案样张的图片如果没有特别注明的,都来自于《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倪海曙著,1948年出版)
转载本站文章《汉语拼音来龙去脉及汉字拉丁化历史》,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literature/chinese/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