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life > Travel > geography >

    湖南崛起原因浅酌:从湘军到粤汉铁路给湖湘带了什么?

    Author:zhoulujun Date:

    太平天国把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的财富搜刮了一遍,最后被曾国藩的湘军把老巢端了。有了这些财富,培养了一大批乡绅,后来粤汉铁路打通了湖南发展的经络,湖南强势崛起!

    湖南算是一个非常落后于闭塞的地方:三面环山,一面洞庭阻隔的湖南,算得上是个封闭的地方——受美国合兴公司委托勘探粤汉线路的柏生士,把湖南称为“中国最封闭的省份”!

    湖南地处内陆,不靠长江文明核心区,更远离黄河文明核心区,连运河文明的末班车也没搭上。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全省形成一个朝北开口的马蹄形。自古便有“四塞之国”之称,因而民性倔犟,风气不开。

    湖南地理山脉图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曾经这样评价湖南的地理氛围:

    “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也就是说,很长时间内,湖南人根本就是游离在中原文明之外。无论是贵族荫庇,抑或科举取士,哪一种人才选取模式,都轮不到又远又穷又落后的湖南冒头。

    实际上湖南在甲午战争以前并没有什么存在感,近代湖南革命者杨毓麟曾说:“咸(丰)同(治)之前,湖南人碌碌无足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天下之责任。知有所谓对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1812年,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院长,有了湖南人的文化门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袁名曜。袁名曜是本省宁乡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11年后获聘任岳麓书院山长。

    一到任,门人就请袁名曜题写书院大门联。袁名曜说,我出个上联,你们对出来就是大门联。

    “惟楚有材!”他说。

    大家都在使劲想。这时,湖南贡生张中阶进来了,大家告诉他有这么回事。听完,张中阶应声对曰:

    “于斯为盛!”

    哇,张中阶这个对法很高阶。袁名曜出的上联典出《左传》,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都很有文化,意思也很美好,先把湖南人狠狠夸了一下,再把岳麓书院往死里夸。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天下闻名的门联至今还是岳麓书院的门面担当,谁都可以到现场瞻仰一番。在这幅门联出现后的50年内,湖南人开始冒头,且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整整100年里(大约1850—1950年),湖南人才辈出,权势之重,功业之盛,影响之深,全国无出其右。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在这副门联出现之前的漫长的两三千年时间里,湖南人才不仅不盛,还惨淡得很。袁名曜的朋友、湖南安化人陶澍在国史馆参与编纂《嘉庆一统志》,一边编书,一边感慨,说我现在正在编辑儒林、文苑列传,湖南除王夫之之外,“得入者寥寥”。家乡历史名人不争气,搞得陶澍很没面子。

    胡适的朋友丁文江,民国时期曾对“二十四史”列传中的人物进行籍贯考订,统计出有籍可考的人物共5780多名,属于湖南籍的只有50多名,占比不到1%。比起雄霸前五位的省份——河南(912人)、河北(619人)、浙江(528人)、陕西(505人)、江苏(505人),湖南的人才历史简直惨不忍睹。

    破天荒

    我们常用“破天荒”来形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此语的由来正与咱们湖南有关。唐朝时,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由地方解送(选送),而当时荆南地区(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接连四五十年没有考中一人。于是人们就将荆南一带称为“天荒”,并把荆南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时(850年),宋《太平广记》记载,这一年,荆南治下的长沙,有个叫刘蜕的人终于考中进士,人们便将此事称为“破天荒”。

    根据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统计,在千余年科举史上,共有592位状元,其中只有15人是湖南人(确切是湖南人只有5个)。

    明清两代的状元就只有三人(清朝2名)。

    不要把湖南人的厉害归咎到湖南人的精神上,这个很虚,因为湖南人的精神不是一两百年就有的,湖南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其中的炎帝就葬在湖南株洲,“五帝”之一的舜就葬在湖南零陵,可见湖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难道从汉朝到明朝,湖南人都在沉睡,到了清朝后期湖南人忽然觉醒了?这种解释没有道理,还是要从历史的事件中找原因。

    明代湖南人共有556名进士,只占全国总数的2.2%左右。明洪武至清乾隆末,湖南进士只有710 人,仅占全国的 1.8%。

    从顺治开始到分闱的雍正二年,一共有30次科举考试,进士总数为7298人,湖南人有多少呢?

    68人!仅仅占比0.93%。湖南人占全国人口比例大概可以理解成5%左右,但是进士人数居然连1%都没有,可想而知湖南在清初的中国政治话语权有多么轻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湖南的第一桶金:太平天国与湘军

    现在蛮子常说:自古无湘不成军。其是那是湘军成名的马后炮。有人会反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战国地图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国的实力在战国晚期是最强的,所以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原来的楚人也是最多的,所以反秦的主力是楚人,

    楚国地盘大

    一是楚国的地盘最大,方圆几千里,当时楚国的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全部、江西全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全部、福建全部、江苏南部、上海全部,这么大的地盘,从最西边长江三峡一直到最东边的大海,是战国地盘最大的诸侯国,楚国面积是秦国的2倍多。

    楚国人口多

    战国中后期楚国有500多万人口,楚国人口在诸侯国最多,秦国才400万人口,这也是为什么秦国灭亡楚国王翦要动用60万军队才行,因为楚国人多,兵就多,必须要有合适数量的军队才能灭国。

    湘军的崛起

    太平天国把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的财富搜刮了一遍,最后被曾国藩的湘军把老巢端了——太平天国的红利,湘军的红顶子,是霸蛮的拼死换来的。

    湘军崛起于中国后,湘吏遍布华夏,相互扶持,形成群体。

    在与太平军激烈对抗的十年中,湘军的权势如日中天。因军功而获保举上位的湖南人,成为晚清各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整个晚清70年,一共有375名总督、巡抚。这些封疆大吏,八旗占了97人,占比超过1/4,这是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不可动摇。

    除此之外,诞生封疆大吏最多的省份,就是湖南了

    湖南以40名封疆大吏,高居各省榜首,占全国的10.67%。有句话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v2-a690915b2bc905ba1ad5a10c52003ee9_720w.webp

    在湖南省内,湘乡县尤其扎眼,一个县就产生了9名督抚,比大多数省份一个省的督抚还多。

    湘乡是曾国藩的老家,湘军用人,喜欢用同乡人,所谓“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曾国藩语)。

    湘军集团的崛起,对湖南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湖南过去那种“未尝一为轻重于大局”的状况。

    有官,有钱,有教育,上升通道打开,视野开阔:先是几个带头的乱世崛起,然后全民皆兵抢了不少钱回家乡搞教育,官场还有很多人脉,世代不断提携不断提携。民国,靠近广东,接受洋风洋雨洗礼,同时南下打工,紧跟了孙中山,还有后来的国共合作!

    湘军兴起之前,在两三千年的历史中,湖南在中国的版图中存在感极弱,可有可无。但湘军兴起之后,整个湖南对中国价值立马跃升了好几个档次。

    太平天国把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的财富搜刮了一遍,最后被曾国藩的湘军把老巢端了。

    然而历史上的江西,却有着极其辉煌的一面。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促使江西逐步崛起。

    原本南方的“蛮荒之地”开始成为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地区,到了宋代以及之后的元明清,随着南方经济的全面开发,江西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凸显,以至于有“……江、浙之米皆取给于江西、湖广”的古语。这时景德镇的瓷器闻名天下,很快江西就成了全国重要的手工业中心。

    在现代,在人们印象中,江西似乎一直扮演着“阿卡林”(路人)的角色,它就在那里,却好像不存在。

    只有当湘军出现后,才让湖南正式走向全国,甚至于走向世界。即使湘军解散,但祖先们的事迹激励子孙们追逐荣耀之光,湘军掠夺的财富,也让后代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湘军带来外界的知识,更开拓了湖湘儿女的眼界。之后的湖南人才,继续呈现井喷的状况。

    v2-fc3a842809e3944b1a9057d5b1c074b3_720w.webp2.webp

    光绪年间,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湖南维新志士。他们是全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左翼激进派,在湖南建学堂、办报刊、设学会、倡办近代工矿企业,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是同盟会的核心,多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湖南是武昌起义后的首应之省,湖南人又是反袁护国战争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

    1955—1965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湖南(204人)虽然排第三,落后于江西(325人)、湖北(235人),但是其开国将帅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其中元帅3名、大将6名、上将19名、中将45名、少将131名。就全国占比来看,湖南籍元帅占了将近1/3,大将超过一半,上将占1/3,中将占1/4。中将以上将帅人数,湖南绝对全国第一。

    在粤汉铁路确定途经湖南后,最终途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进入广东韶关,奠定了湖南城市的格局

    岳阳、衡阳凭借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借着粤汉铁路,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

    衡阳作为粤汉铁路管理局所在地,于1933年9月迎来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随之而来的工程人员和铁路、公路、车站及其附属设施等各项建设,为衡阳带来了一支消费生力军。及至粤汉铁路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利,以莲子、大豆、稻谷等商品,以玻璃厂、织染厂、电灯厂等为工业的衡阳工商业中心地位突出,成了了临近四省的中心点之一。

    南大门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以食盐销售为例,在粤汉铁路修通之前的1922年,郴州平均食盐日销售量为300~500担,粤汉铁路开通之后,上升到1500~3000担

    1930年出版的《长沙县调查笔记》说,长沙火车上通武昌,下达株洲,旅客往来,久称便利。而1935年出版的《湖南实业志》这样写道,“粤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长沙之商业地位,更加重要,以前之岳州及湘潭,至此日形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

    显然,粤汉铁路通达了商品,促进了长沙的经济交流,京津、沪汉、江浙等富庶地区的工业品及国外商品借此进入长沙,而本地农副产品亦由此输出,形成了旺盛的经济循环交流,使得长沙经济快速攀升。以长沙生猪收购行为例,1924年有6家,这些商行将邻县生猪集中收购后,经由粤汉铁路销往汉口,仅这一项在短短五年时间营业额达到800万银圆。

    作为粤汉铁路经过地的株洲,也是时代的“宠儿”,从其“火车拉来的城市”一说可见端倪。

    在上个世纪,自粤汉铁路始,随着交通便利带来的人流、物流等生产经济要素汇集,株洲最大的受益地方之一。其实,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株洲还只是湘潭县管辖的一个小集镇,但随着干线粤汉铁路的开通,这个小集镇历经半个世纪的涅槃,迅速成长为颇具名气的工商业城市,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着其南方最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的历史地位。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说认为,就总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单单就商业来说,铁路是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种工具,不仅带动经济发展,也事关国脉兴衰。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湖南,重新回到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封闭走向开放,完成了对江西的逆袭。

    湖南人,有了湘军抗击太平天国的胜利,说话格外有底气。

    而且,湖南能言善辩者尤多。1898年,《湘报》刊载了一篇以鄂湘粤三省绅商名义发表的《请办粤汉铁路禀稿》,名义上是支持、请办粤汉铁路,实际上却是呼吁“粤汉铁路必须顺道于湖南”,理由有三:第一,从线路里程来说,湖南比江西的线路距离更近;第二,经过江西不利于保护铁路的利权,如果粤汉铁路经过江西,那么法国在广西修筑的铁路就会延伸至湖南,与途经江西的粤汉铁路争利;第三,取道江西不利于争取越南至香港的货物运输

    1957年京广铁路通车,京广线是中国的南北大动脉,而湖南发展较好的城市都在京广线上,如岳阳、长沙、株州、衡阳

    1936年衡阳铁路局成立——粤汉铁路建成通车,粤汉铁路局设衡阳市珠晖区苗圃街道办事处,粤汉铁路局局长为留美博士凌鸿勋;1953年1月1日分出柳州铁路分局,成立柳州铁路局;1958年衡阳铁路局分出广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局,1981年后,衡阳铁路局啥都不是,此后湖南连一个铁路局都没了。

    海南、湖南、贵州、福建等地没有自己的铁路局。

    其实现在湖南人也非常厉害,只是近代湖南人实在太厉害,才把现代湖南人映衬的光芒不够而已。



    参考文章:

    湖南近代为什么这么牛?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0407592

    曾经发达的江西是怎么被湖南超越的? 3223字 | 地缘谷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236472


    转载本站文章《湖南崛起原因浅酌:从湘军到粤汉铁路给湖湘带了什么?》,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life/Travel/geography/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