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的智慧:从美国麦当劳大肠杆菌风波论饮食习惯!
Author:zhoulujun Date: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
公知们会认为,因为中国条件差!
在过去,由于生活条件不佳,中国人通常直接从河里舀水饮用,即便有人在河里洗衣服、洗粪桶也无所顾忌。这种不卫生的饮水习惯导致了霍乱的流行。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政府推行规定,要求居民必须饮用开水。到了1950年,全国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提倡喝热水,从此,“喝热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习惯。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公元1883年,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到欧洲多个国家进行游历,在文章中记录了中国人喝热水、而西方人喝凉水的文化差异:“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
原来和热水,是为了救命
中国大约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将水煮沸后饮用了。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古文中的“汤”就是热水,那时的人们以喝热水作为疾病的初期治疗手段。 身体不舒服了就“多喝热水”
中国人自汉代开始烧水煮茶,饮茶的传统让中国人习惯于一年四季喝热水。
中国古人里的富贵阶层很早就喝热水、热茶和热酒。
但是,古代中国的底层人民任然喝不起热水。
其实在古代,喝茶只盛行于世家贵族之间。例如唐代,喝茶是一项高级的社交活动,平民老百姓是接触不到的。
因为柴是非常稀缺的,更别提烧水饮用。宗族聚族而居,就是为了减少生火,节约柴薪。这个时期来中国的外国人记载,不聚成宗族的平民大概三天一开火,吃饭团一样的冷食。
60年代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疾病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疫区普遍在喝生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燃料短缺导致的喝冷水、喝生水情况,仍极为普遍。
中国人的热水自由
八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推广省柴灶,宣传资料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可以节约柴草和煤炭,可以解决“农村部分群众喝开水难的问题”。
中国人何时实现“喝热水自由”,一个较为有效的工具,是保温瓶的全国年产量—1957年:0.3亿个。1975年:0.69亿个。1983年:1.38亿个。1984年:1.49亿个。1988年:2.07亿个。1994年:2.38亿个。1997年:2.66亿个。其中,1997年是中国保温瓶年产量的峰值——大体可以视为市场已趋于饱和。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炒菜
为何欧美从不炒菜,中国却很喜欢?国外教授:中国人活在原始社会!
炒菜,其实不要热衷于爆炒,但是,吃熟食是必须的
冶炼与烹饪文化
为何欧美没能孕育出"炒菜"这一烹饪方式?原因究竟归咎于何处?
关于“炒”兴起的关键,在于三大要素的配备——火、油和锅。
考古发现,我国祖先在30万年前就能利用火做烧烤,但欧洲直到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末期,才开始有利用火的痕迹,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的差异。
推荐阅读《老家景点推荐:火神赤帝祝融在衡州开启神州火文明》,
你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炒菜需要结实的大铁锅
这需要相对成熟的冶炼技术
诚然,现在2024年说这个技术都是扯淡
但是在烹饪文化刚开始的时候
这种技术可是高科技
中国的冶炼技术独领风骚
欧洲古代的冶铁技术,相比于中国,属于全方位的落后。
欧洲为什么直到中国发明了高炉后,最少过了一千五百多年才掌握高炉技术?
因为中国人痴迷于生铁冶炼并不是喜欢使用铸铁,而是想要通过脱碳的办法制造出钢铁。
以上为汉代河南古荥高炉复原。
熟食的背后是猿变人历程
2009 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着火:烹饪如何使我们成为人类》。他在书中认为,烹饪对人类的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促使近 180 万年前,直立人的出现。
这这里, 不谈哪些太远的东西,只是个人认为,熟食更加健康,比如这次的大肠杆菌事件!
有些牛的肠道内,带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但牛并不出现感染。
在屠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牛肠被戳破...
里面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就会污染牛肉了。
为啥是欧美标准的汉堡?
汉堡中的牛肉,是用先用机器打碎成牛肉馅,再做成牛肉饼的。
这个过程,会让原本只污染了一小块牛肉的细菌,均匀混合到很多肉馅里面。
而欧美标准的汉堡,牛肉馅很厚,且烤的不熟。
太老的牛肉不好吃!
尤其美国,为了追求味道,常有↑这块牛肉饼,烤到70°C就okay的宽松饮食标准。
同样不熟,为啥牛排没事儿?
牛排的肉,是完整的。没有打碎和搅拌的过程。
即便其表面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污染,在烤制过程中,表面温度足够高,细菌都被烤死了。
印度怎么吃福寿螺的?
那印度人是怎么吃福寿螺呢?首先福寿螺在被去壳留肉之后,起锅烧油,再加上洋葱、番茄、拉料等一起翻炒,最后加入印度的“万能调料”咖喱和各种调料后,再大火不断煮。
不说福寿螺,对于中国的田螺,也是要煮熟、煮透才吃!
其实,肉食类,个人都喜欢煮熟(完全熟透)吃,不追求口感!
转载本站文章《中餐的智慧:从美国麦当劳大肠杆菌风波论饮食习惯!》,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Opinion/news/9299.html